黃志漢博士是香港培英中學的校友,也是現任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院長。他的學習過程並非一帆風順的,而是經過重重險阻,才得到今天的成就。
自省振作 重投校園
小學時代的黃志漢博士並不熱衷讀書,單在六年的小學階段內,已轉讀過四間學校了,而頻頻轉校的原因是他的學習態度及行為不良。他在往後的升中試中也得不到理想的成績, 只好在一間私立學校就讀。可是他學習的興趣不大,加上家庭環境未如理想,因此只好放棄讀書,投身社會工作。
輟學後,黃博士做過送汽水、在影樓替人拍攝結婚照等工作。三年後,他突然有所醒悟,開始考慮到長遠的將來。經過反思,他決定要重新接受教育,幸好當時他的家庭環境已見 好轉,父親亦十分支持,經過一段時間補習,他便鼓起勇氣去投考中二,可惜事與願違,黃博士接連遭到多間學校拒絕。幸得培英中學給他一個機會,讓他能重新接受教育,他表 示入讀培英是他人生中的一個轉捩點。
克服障礙 建立自信
剛入學的時候,他確實有點心理障礙,因為他比別人年長,不免有點自卑感。 後來他因得到老師的鼓勵,不但克服了這種負面情緒,更建立了自信,成為一個名列前茅的好學生, 這對他的人生及前途均有莫大的幫助。
黃博士的人生經驗豐富,他憑藉自己的努力和決心得到今天的成就,他實在是我們這一輩的好榜樣。當我們問及他的成功要訣時,他說:「我們每做一件事也不要問收穫,應盡情投入,做多於你應當做的。本著這樣的態度去學習或工作, 必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樂觀面對 態度積極
黃博士在發展持續教育及推動香港高等教育國際化方面有很大的貢獻,背後當然付出過很大的努力。面對繁重的工作,黃博士也有一套紓緩壓力的方法,就是常常提醒自己放鬆,要學習減低自己的壓力;我們更要懷著積極樂觀的人生觀, 要懂得關心別人,閒時說說笑,使身邊的氣氛比較和諧;再者,多運動也是重要的一環,黃博士就較喜愛游泳和踏單車 。
互動學習 啟發潛能
對於傳統式教學及互動教學的看法,他認為每種教學法也有它的優點,適合不同的學生。他認為教改後,學生能獲得更全面的教育,學生有機會嘗試專題研習或其他形式的學習,能夠多方面發展,對社會也是非常有利的。要適應現今的社會,他認為我們的知識要廣,語文要好,要有電腦知識,亦要善於人際溝通,尤其著重表達及演說能力。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他認為學歷雖然重要,但卻不是唯一的;年青人也不一定要循「正規」途徑升學,只要願意付出努力,公開試以外也可通向羅馬。
值得我們高興的是,黃博士最近獲南澳洲大學頒授榮譽大學博士,實在可喜可賀。他表示得到這學位的確令他感到十分意外,也是一個很大的鼓勵。
青年朋友們,黃志漢博士的成功例子告訴我們,一次失敗不代表永遠失敗,只要我們珍惜眼前的每一個機會,便可翻開人生美好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