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須填寫)
登入名稱:
*
密碼:
*
確認密碼:
*
電郵:
*
中文姓名:
英文姓名:
*
稱謂:
*
性別:
*
手機:
電話:
傳真:
畢業年份:
*
社:
*
地址:

國家
*

本人同意並接受個人資料使用安排

*
驗證碼:
*
 
余德淳博士專訪
余德淳博士老師同學鼓勵深刻 校園生活剪影難忘余德淳校友專訪

 

  余德淳博士乃一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對輔導、心理教育及情感教育訓練一直不遺餘力。他曾在培英小學就讀,時間雖不算長,但對培英卻十分顧念,時常透過講座跟培英同學分享他的寶貴經驗。


老師同學鼓勵深刻 校園生活剪影難忘

  余博士表示,雖然在培英小學讀書的日子已經過了很久,但記憶仍然很深刻。當中最難忘的是學校的老師曾給他很大的幫助。原來余博士在小一時是個吊尾車,但到了小三時卻考到第九名,他相信這樣的進步除了是自己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師的接受和認同,給他一種安全感,使他對學習重拾信心。加上當時班上有幾位勤奮且成績優異的同學,他們不但沒有高材生的架子,更樂意扶助成績稍遜的同學,因著同班同學互相接受,鼓勵和關懷,令余博士更喜歡上學。


  余博士又憶及舊址在巴丙頓道的培英小學:「當時的校園很大,有各種不同類型的同學 : 有運動型的,有喜歡談天說地的,又有愛坐在一旁閱讀的……這些人物就像在我腦海裡拍下一張張的照片,令我的記憶很深刻。」

 

培英精神有教無類 鞏固基礎培養特色

  當問及培英有什麼教學特色,致使余博士得到今天的事業成就時,余博士立刻回答到 :「有教無類。」余博士表示,在他從事心理輔導時,遇上過很多在別人眼中一無是處的學生,但在他的眼中並不如此,他說 :「他們都很正常,也有一定的處事能力。我並不認同社會上汰弱留強的篩選人材方式,因為這樣會挫敗很多人的志氣。我覺得良好的基礎教育是很重要的。也許外人覺得培英的學生十分普通,但事實上每個人在開始時都很普通,所以每個人都要找尋自己的特色。有些尖子訓練學校的學生反過來說更無自己的特色,因為他們只能培育出一些按掣便打出答案的考試機器。別看培英的早會、周會「老土」,其實這些集會是給學生找尋自己的精神生活、心靈境界的機會。這種境界又會影響個人的處事方式,人的特色便是這樣表現出來了。」

 

熱心教育貫徹理想 期望學生主動學習

  余博士從小就有很多理想,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他曾夢想做醫生、做教師、做輔導工作、貢獻教會等等;那麼他現在有甚麼夢想呢?又他的理想可實現了?余博士表示他的理想只實現了十分之一,他一向主力推動心理教育,可惜香港的心理教育並不普及,喜愛心理學的學生及家長亦不多,因此他希望能在香港繼續實踐他的理想,在學校進行心理教育及各種訓練;此外,價值觀訓練及領袖訓練也是他關心的課題,他期望香港學生除了讀書外,還能有目的地發展自己,尋找自己的生命藍圖,最重要的是製造機會給自己,因為有了學習的動機,我們才主動地汲取更多知識,不再被動地學習。


  余博士建議同學們多留意社會事務,不單止香港,還有全世界,有些什麼人物是值得敬佩的?然後去認識他們,讀他們的傳記,聽他們的演講等,從中發掘他們一些你喜歡的和值得學習的特質。「他們都是你的生命師傅,特別是對高年級的同學來說,是一些難得的參考。若是沒有參考的對象,便永遠沒法學到些什麼了。」


  當同學搜集了這些參考特質後,便可以嘗試和實踐。譬如說喜歡輔導、或是演講、或是文藝創作等等,都可以嘗試去做,看看自己能做多少,然後請別人給予評價。「只要你肯主動去做,別人是十分樂意幫助你的,每年暑假也有很多學生(包括培英的在內)主動到我的機構學習和工作,他們所學到的其實已等同完成了一個大學學位課程,得益是很大的,人生的目標也明確了。」

 

培英情結多年不變 樂於回校分享共聚

  余博士好像天生來便與培英結下了不解之緣。因為他雖已離校多年,但在教會裏卻有機會與在培英曾任訓導主任的執事經常聯絡。這位老師不時向余博士提及有關培英的事,這不但讓他清楚了解培英一直以來的發展,還將他與培英連繫起來。

 

  這小小的聯繫,再加上余博士一直居港,所以他有很多回母校與學弟、學妹相聚的機會。他表示每次回母校的經驗都是開心的,因為他十分喜歡與本校學生接觸。而且培英是第一個讓他接觸基督教信仰的地方,這裏培育學生的精神和概念對他和他的教學方式都有著深切的影響,因而令他對母校產生深厚的感情。

 

總結

  透過余博士的分享,除了解到余博士的尋夢過程、他在培英校園的生活點滴和他對母校的情誼外,還讓我們學到怎樣去找尋目標,實在令我們獲益良多。

 


 

2011
志社